行銷不是單打獨鬥:
為什麼品牌需要專業團隊
在許多企業日常經營中,我們常常看到這樣的情況:櫃檯人員熟悉結帳 POS 系統,就被期待能與客人拉近距離建立關係;公司請了小編回覆訊息,找了美工人員就被視為有自己的行銷團隊,賦予職責要替品牌完成整體規劃設計與日後檔期行銷策略。這些組建團隊的行為與想法看似合理,卻往往為品牌的運營埋下隱憂。
一、人員角色的錯位使用
櫃檯結帳人員會操作 POS,並不代表能記起每位顧客的姓名,小編回覆訊息,並不代表能規劃出完整行銷策略。同樣的,美工人員能處理圖片排版,並不等於足以擔任品牌設計師。
舉例:美工人員 vs 品牌設計師
數據行銷團隊的差異
品牌經營需要更多面向的專業:
策略規劃:行銷團隊會從市場調研、競品分析到品牌定位,提供全局性的規劃。
內容與活動企劃:除了視覺,還需要文案、活動設計、會員經營方案,才能支撐品牌的互動。
廣告投放與數據分析:行銷團隊能結合數據追蹤與分眾投放,確保資源效益最大化。
跨領域整合:設計只是其中一環,還需要結合公關、社群、客服、技術,形成完整的品牌體驗。
顧客管理系統:運用系統所蒐集的數據來精準判斷品牌經營路線與檢視運營概況
檢視行銷成效:透過顧客互動數據,例如領券與票券核銷實付金額來檢視行銷投入的回報率
換句話說,美工解決的是「有沒有圖可以用」,品牌設計師解決的是「圖是否傳遞品牌價值」,顧客管理系統解決的是「保留數據做為決策參考依據」,數據行銷團隊解決的是「品牌所投入的每一筆廣告行銷預算能否發揮效益並且持續變現」。
二、雇傭關係的流動風險
員工的離職率,是所有企業經營都必須面對的現實。一旦有人員異動,不只是帳號密碼的交接繁瑣,還會牽涉到實戰經驗與操作技巧的落差。上一位小編可能擅長寫貼文,下一位卻對數據投放毫無經驗;上一位能和顧客保持良好互動,下一位卻容易用語不當造成反感。
這些細節,看似微不足道,卻可能直接影響顧客對品牌的感受與忠誠度。當品牌的顧客互動品質隨著人員更替而起伏不定,長期下來,品牌信任感便會受到侵蝕。
三、行銷是團隊戰,不是個人秀
行銷本質上是一場系統性的工程,需要市場調研、策略制定、內容產出、廣告投放、數據分析、會員經營等多個環節的緊密配合。單靠一兩位員工,很難在所有層面都做到專業。
把行銷交給單一人員,就好像期待一名球員同時打守門、前鋒和教練。結果可想而知,不僅效率低下,風險更高。相反地,專業的行銷團隊能夠各司其職,形成合力,讓策略執行更具方向感與持續性。
四、人事支出的性價比思考
許多企業主會擔心:找專業團隊是不是成本更高?事實上,答案常常相反。
以月薪 28,590 元的員工為例,公司實際支出除了名目薪資外,還包含勞保、健保與勞退提撥等隱形成本。依最新級距,公司需負擔勞保費約 1,660 元、健保費約 1,250 元,加總約 2,910 元,再加上勞退提撥 6% 約 1,716 元,等於公司每月實際支出已達 33,216 元。若再計入年終獎金、各式福利、教育訓練與人員流動成本,實際總支出往往比名目薪資多出 20%~30%,也就是說一名月薪 28,590 元的員工,對公司而言實際成本可能落在 34,000~37,000 元之間。
而這名員工未必能承受成效檢視的KPI壓力與為公司執行完整且持續發揮效益的行銷計畫。相比之下,將部分行銷工作授權給專業團隊,不僅能降低人員異動時所產生的影響,更能以相對精準的費用,獲取擁有實戰成功經驗的專業建議。
這不僅是「花錢請人做事」,更是「投資品牌走得更穩健,行銷預算花得更精準」。
五、結語:品牌需要穩定與長遠
您是選擇將全部的品牌行銷工作,交給領薪但有流動風險、錄取享有您所提供完整勞工權益保障的員工?
還是願意將部分的行銷工作授權給專業的數據行銷團隊,扛得住績效壓力,經得起成效檢視,耐得住運營考驗
在人事支出更精準的基礎上,與擁有完整經歷與實戰經驗的團隊共同合作?
品牌的成長,不該倚賴運氣或個別員工的能力,而是建立在系統化、專業化的基礎上。唯有如此,才能在快速變動的市場中,穩健前行,走得長遠。
尊重著作權,照片及文字禁止轉載
店家及景點相關資訊,如菜單、餐點價格、營業時間以官方公告為主。